English

为什么总是节日

——站在第十一届全国书市面前
2000-10-26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王玮 邢宇皓 计亚男 我有话说

尽管南京秋雨绵绵,几千只气球和五颜六色的雨伞依然烘托起本世纪最后一次图书盛会的欢乐气氛。这样热烈的开幕式已经是第11次了。与以往不同的是,随着近年来电子网络对传统书业营销方式的冲击以及出版社应对图书出版与营销市场的日渐成熟,有一个沉甸甸的疑问总让人难以释怀。在这次出版界的大聚会中,我们一次次地寻问中国的出版人,这样的欢聚还能经历多少次。

大部分接受我们采访的出版社领导认为,最早的书市作为计划体制下出版社与发行系统、读者的沟通方式起到了自己的作用,时至今日这一作用日渐式微。最根本的原因是在这十几年的发展中,我国的图书市场发展迅猛,出版社面对市场经济的意识和能力也日趋成熟。即便没有书市,出版社的市场营销也会正常运作,其实在全国书市期间的订单里,有许多是图书销售商已经决定要订货的,只是特意放到书市上来操作而已。所以,仅从发行订货这一点来看,书市的举办与否不再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但书市的生命力却并未衰亡,因为今天的书市,文化信息交流已成为最有价值的内容。对于出版社来说,参加书市,最重要的是信息的交流。在书市上,能够更加真切地感受各家出版社在想什么,做什么。出版界有哪些新动向,新成果。也正是由于市场意识的提高,许多出版社愿意参与书市,并尽力在书市中展示自己的形象。国外的一些书市之所以能够成为一种传统也说明了这一点。当然,未来的书市应有灵活多样的形式,不一定是老一套的很正规的办法。

另外,电子网络的发展肯定会使图书的出版与营销发生重大的变化,然而书市却又是对网络不足的一种补充。书市的这种集中展示出版成果,直观体察出版信息与热情的方式,能更好地激发灵感,特别是零售现场,那种直面消费者的真切感受是网上销书无法体会到的。

所以,我们对于书市还有着另一层文化追求。出版界比较一致的看法是,近几年,每一次全国书市的举办都成了当地最盛大的文化活动。书市期间,各种学术报告、文艺演出、文化下乡、新闻发布等活动接连不断,主办省的其他市县也都成立图书分市,举办种种读书活动,本届书市期间江苏全省组织了“首届江苏读书节”,这一切都使全国书市拥有了丰富的文化含量,越来越像是一个缤纷多采的文化节日。应该说,阅读、求知是深植于人类心灵之中的向往,出版界作为传递文明薪火的行业,传播思想、引导推动文明进步是自己的义不容辞的职责与使命。

同以往历届全国书市一样,本次书市又站在了一个新的高度。在组委会最后提供的数据中,全国计有34个出版代表团、1500多家出版发行单位和电脑、电子网络单位参展,为历届全国书市参展规模最大的一次;本届书市累计成交码洋8.08亿元,较历届全国书市中成交量最大的上届长沙书市净增1.32亿元;主会场的零售总额达1602万元,全省12个分市零售总额达2163万元。各项零售指标均较历届全国书市有大幅度的提高。

或许这些数字对于我们并不特别重要。因为总会有一天,我们不再听到新的超纪录的数字,但有一种欢乐会长久地陪伴我们,那就是读书对于我们的意义。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